bǐ
比
lèi
類
注音:ㄅ一ˇ ㄌㄟˋ
整理,按類排比。
仿效;效法。
比照舊例。
相類,相似。
比方,比喻。
比擬;比較。
⒈ 整理,按類排比。
引清章學誠《文史通義·禮教》:“然終不免為策括者,以其無心得而但知比類以求備也?!?br/>清章學誠《文史通義·禮教》:“禮家講求於纂輯比類,大抵於五典六儀之原多未詳析,總緣誤識以儀為禮耳。”
章炳麟《<新方言>序》:“斯戴君轉(zhuǎn)語之所以貴,因以比類,慮得六例。”
謝覺哉《不惑集·整理材料》:“‘比類’,拿現(xiàn)在話講,是‘調(diào)查研究’,是‘整理材料’?!?/span>
⒉ 仿效;效法。
引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,比類以成其行?!?br/>孔穎達疏:“比謂比擬善類,以成己身之美行?!?br/>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,釐改制量,象物天地,比類百則,儀之于民,而度之于羣生?!?br/>韋昭注:“類,亦象也?!?/span>
⒊ 比照舊例。
引《禮記·月令》:“﹝孟秋之月﹞是月也,乃命宰祝循行犧牲,視全具,案芻豢,瞻肥瘠,察物色,必比類;量大小,視長短,皆中度。五者備當,上帝其饗。”
孔穎達疏:“已行故事曰比,品物相隨曰類?!?br/>《漢書·文帝紀》:“它不在此令中者,皆以此令比類從事?!?br/>《后漢書·范升傳》:“《京氏》既立,《費氏》怨望,《左氏春秋》復以比類,亦希置立?!?/span>
⒋ 比方,比喻。
引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頌贊》:“及三閭《橘頌》,情采芬芳,比類寓意,又覃及細物矣。”
唐蕭穎士《江有歸舟三章》詩序:“文也者,非云尚形似,牽比類,以局夫儷偶,放於奇靡。”
明王世貞《<何大復先生集>序》:“其緣情即象,觸物比類,靡所不遂?!?/span>
⒌ 比擬;比較。
引唐方干《送道人歸舊巖》詩:“若把古今相比類,姓丁仙鶴亦如斯。”
宋王禹偁《上太保侍中書》:“某因詣上閤,陳所見十事……其五事言內(nèi)修其德,且引漢文帝時事跡以為比類?!?br/>《資治通鑒·唐德宗貞元十年》:“定估比類當今時價,加賤減貴,酌取其中,總計合稅之錢,折為布帛之數(shù)?!?/span>
⒍ 相類,相似。
引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深察名號》:“繭有絲而繭非絲也,卵有雛而卵非雛也。比類率然,有何疑焉?”
晉干寶《<搜神記>序》:“衛(wèi)朔失國,二《傳》互其所聞; 呂望事周,子長存其兩説。若此比類,往往有焉。”
(1)(動)比較;較量:~武|~干勁。
(2)(動)能夠相比:堅~金石。
(3)(動)比畫:連說帶~。
(4)(動)對著;向著:民兵用槍~著特務(wù)。
(5)(動)仿照:~著葫蘆畫瓢(比喻模仿著做事)。
(6)(動)比方;比喻:把帝國主義~作紙老虎。
(7)(動)比較同類數(shù)量的倍數(shù)關(guān)系;其中一數(shù)是另一數(shù)的幾倍或幾分之幾:這里小麥和水稻的產(chǎn)量約為一與四之~。
(8)(動)表示比賽雙方得分的對比:甲隊以二~一勝乙隊。
(9)(介)用來比較性狀和程度的差別:他~我強。
(10)(舊讀bì)〈書〉(動)緊靠;挨著:~肩|鱗次櫛~。
(11)(舊讀bì)〈書〉(動)依附;勾結(jié):朋~為奸。
(12)(舊讀bì)〈書〉(副)近來:~來。
(1)(名)許多相似或相同的事物的綜合;種類:分~|同~。
(2)(動)類似:~人猿|畫虎不成反~狗。
綜合技術(shù)交流:點擊加入--> [SO JSON官方交流①群][收費]
綜合技術(shù)交流:點擊加入--> [SO JSON官方交流②群][免費]
要求:不能發(fā)廣告、暴力、政治、付費教程,違者直接踢出。
備注:入群費用5元,沒有QQ錢包,可以先支付寶
or 微信
掃碼支付5元贊助后,我拉您進去。QQ聯(lián)系我。
掃碼贊助:贊助二維碼。
技術(shù)交流QQ群:①群259217951,②群166848545
站長郵箱:so@sojson.com
對頁面內(nèi)容有任何疑問和建議,請聯(lián)系我們。
所有贊助/開支都講公開明細,用于網(wǎng)站維護:贊助名單查看
正在加載... ...